摘要: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其中“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调它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工匠精神被纳入其中。本文就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阐述,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一、执着专注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工匠精神的内涵表现在执着专注,执着专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状态,是时间上的坚持、精神上的聚焦。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执着专注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执着专注的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但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其次,执着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的精神,现多指对人生目标和理想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奋斗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执着,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对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改。”古往今来,大凡做出一番成就的人无不体现了对事业持之以恒的执着,数十年甚至几十年孜孜以求的对从事的职业钻研,把职业变事业,用生命守护使命,才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再次,“专注”是集中全部的精力用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聚焦正在完成的工作上面,不分心、不走神。古人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专一,才能使精神集中。喻指做任何事情,必须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方有所得。专注于做某一件事情的某一个时刻,能获取最简单的快乐,当你专注的时候,谁都无法向你靠近,那一刻,只有自己的内心在紧跟着自己。焦虑不安,紧张,迷茫等任何的负面情绪都无法掌控你,甚至是左右你。全情地投入一件事情,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一个新的境地当中,感受到专注带来的最简单的快乐和幸福感,也会收获由此带来的成功。
二、精益求精具有深刻的内涵
精益求精出自南宋朱熹对《论语》的注释,《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精益求精体现了工匠对品质近乎苛刻的追求,对细节的打磨,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升到99.99%。
精益求精意味着更高的追求,更高的标准和更好的自己,不一定要做到全世界第一,但肯定是做到当下自己的最好状态,不断刷新自己的水平。精益求精,是奋斗者的品质追求,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建设者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上精益求精、追求一流品质。精益求精,本质是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对技术、效率、品质、专业的极致追求,通俗地说,就是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三、一丝不苟具有重要的内涵
一丝不苟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丝”是计量单位,“苟”是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的意思,“不苟”就是不马虎。有许多和“不苟”组合而成的词语,如:“不苟言笑”“不苟言谈”“方正不苟”“临财不苟”等等,都在指对事不轻忽、不随便。推究“不苟”一词,早就出现在《周礼.地官.大司徒》,是指对人民的十二种教化方法之一。古圣先王认为如果可以让人民在祭祀时能够养成恭敬的态度,对往者尊崇敬谨,则在面对在生的亲人时,一定“不苟”,意思即是不会轻率随便。为了强调语义,可在不苟前加上“一丝”,一丝不苟是一种工作境界,形容一个人做事认真严谨、细致入微。工匠精神体现在一丝不苟方面,就是以“严”字当头,严要求、高标准的以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工作态度为标尺,衡量自己的工作。
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会说“抓好工作中的每件小事必须重在细节”,这些家喻户晓的俗语,也是一种哲理哲思。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阐明了细节与成败的关系,做事抓住细节,是做成事的基础。
三、追求卓越具有非凡的内涵
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它不是优秀,它是优秀中的最优。卓越是一种追求,它在于将自梗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人们常说“追求卓越、臻于至善。” “臻于至善”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一种古已有之,奉行者甚众的事业理念,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境界追求。“止”是“到达”的意思。“臻”也是“到达”的意思,同时“臻”还有“不断趋向、不断接近”的意思,用“臻”取代“止”表达了一种不断进取,不断超越,永不停息的精神。“至善”,即最完善、完美的“理想境界”。“臻于至善”昭示的是一种永不止息、创新超越的“进取”心态,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境界,孜孜不倦的崇高精神。“追求卓越”是河北衡水中学的校训,理念深入每一届学子以及各个坚守职责的教学团队,它昭示的是一种永不止 息、创新超越的“进取”心态,是一种对完善、完美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崇高精神。
追求卓越成就,就是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标准,是我们工作高绩效和生活高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许静.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林区教学,2024,(11):14-17.
[2]杜楠楠,张待娣.走进高职院校弘扬工匠精神[J].文化产业,2024,(31):40-42.